各类专项规划发挥着落实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对相关领域的空间发展需求进行细化、明确相关重大项目的空间布局及管控要求、为详细规划和用途管制工作打好坚实基础的重要支撑作用。随着各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成果报批工作加快推进,为促进“多规合一”,需要自然资源部门发挥统筹协调能力,在专项规划的全周期建立“规划共谋、蓝图共绘、底线共护、实施共管”的统筹协同机制体制。
专项规划管理面临的问题挑战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要求“强化对专项规划的指导约束作用,加强协调性,确保相关专项规划要遵循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不得违背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其主要内容要纳入详细规划”。专项规划类型繁多、内容差异大,由于不同的行业主管部门分别组织负责编制和执行,自然资源部门在对专项规划进行统筹管理过程中,普遍存在各部门间事权界定不清晰、编制主体分散、相关标准不统一、实施监督机制未形成等问题,进而容易导致各专项规划之间空间布局冲突矛盾协查困难、上位规划要求不能精准传导落地、重大项目难以按规划落实等现象,对“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立并监督实施形成了重要挑战。
专项规划统筹协同的各地实践
基于“多规合一”的要求和专项规划管理的挑战,各地开展了专项规划统筹协同管理的探索,并积极利用数字技术赋能推动制度重塑与流程再造,初步形成了包括在目录清单管理、编制计划管理和编制审核管理等方面的实施路径和工作经验参考,并持续深化专项规划的全周期统筹协同。例如:《山东省空间类专项规划编制目录清单管理暂行办法》、《江西省国土空间专项规划编制目录清单管理办法(试行)》分别对山东省、江西省的国土空间专项规划目录清单审核及动态管理提出了具体要求。安徽省发布的《国土空间规划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国土空间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细化了专项规划编制审查阶段的主要工作要求,提出要实现统一底图、统一标准、统一期限、统一平台,建立编制协同制度,做好与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衔接核对。许多地市也纷纷出台了相应的管理文件,如《济南市专项规划编制和审批管理规定》、《六盘水市国土空间专项规划编制目录清单管理规定(试行)》等。
专项规划的全过程协同管理
各地在完善专项规划统筹协同管理机制的同时,也通过数字技术促进统筹协同管理的工作方法优化创新,促进专项规划工作在多跨部门间的信息共享、业务协同能力,推进“多规合一”。例如,浙江省通过打造多部门参与、跨部门应用的“多规合一”综合应用协同工作平台,通过统一的底图底数底线以及智能化的分析工具,促进规划编制协同、规划内容一致衔接、“多规合一”成果共享。江苏省加强专项规划审查,提供建立支撑交通水利、风景区、开发区等多场景的合规性审查功能,精准发现专项规划的冲突矛盾,共绘蓝图保障发展。嘉兴市在推出专项规划多规协同机制基础上,利用“一张图”系统对消防设施、环卫、教育等专项规划实现精准落位,实现与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一致性协同审查。
数字赋能支撑专项规划全周期统筹协同
利用数字技术赋能,构建专项规划全周期的在线统筹协同平台,促进规划内容的衔接融合和管理工作的步调协同,实现统一规划底图、统一规划期限、统一编制清单、统一底线要求、统一空间协同、统一平台管理、统一实施监督的“6个统一”, 帮助自然资源部门发挥对全域空间管理的统筹作用,协同各领域主管部门共商共治,支撑协调各类重大项目空间矛盾冲突,推动“多规合一”的落实。
编前准备阶段:底图底线共享,分析工具共用
为了解决因各部门间信息不对称造成各类专项规划编制后空间管控或者汇交要求不符合等问题,搭建目录清单管理模块、编制计划管理模块、信息共享服务和空间分析工具。例如,在统一目录清单和编制计划管理信息基础上,对于交通专项规划编制,精准地为交通专项规划主管部门发送国土空间规划对交通发展的空间规划和要求,通过空间分析工具提炼出交通重大项目空间布局需要满足的空间准入要求,共享全域统一使用的空间底图数据和需要遵循的管控线数据,如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历史文化保护线、洪涝灾害控制线等。交通部门接收相关信息后可以直接对接到相关空间管控部门进行咨询,也可以使用共享的空间分析工具进行分析,及时更新编制方案。
专规编制统筹管理
编制审查阶段:精准空间协同,智能一键审查
由于各类专项规划的准入规则不尽相同,且规则数量多、内容变化大,如文物保护单位与历史建筑允许占用永久基本农田而交通设施需要合理避让永久基本农田,导致一致性审查效率低、容易出错。为了保证总体规划到专项规划的衔接传导和专项规划间的空间协同,构建“一张图”核对审查功能,对不同类型专项规划审查规则和重大项目选址落位进行一键式智能比对。例如对交通类型专项规划的“一张图”核对审查,快速判断交通设施是否压覆了生态保护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等管控底线,或者是否拟建的交通建设项目范围与已经批准的能源建设项目范围有冲突,快速完成“一张图核对”审查。同时,利用共商功能和可共享的可视化审查结果展示,与相关部门及时进行问题沟通,减少信息误差。
专规协同工作空间
实施监督阶段:重大项目保障、动态实施监督
批复后的专项规划成果,由于缺乏及时持续的实施监督,导致已规划好的重大项目预留空间被其他项目占用,或者无法按照要求时间实现规划目标而影响使用同一空间的重大项目等情况。为动态监督专项规划的实施进展并协调相关部门更新实施计划或调整相关规划,搭建实施监督模块,基于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通过不同上图展示方式,统筹把控各类重大项目空间用地需求,对各类重大项目的建设实施情况进行指导和监督,并及时根据主管部门反馈的实际情况动态调整,更新底图信息。例如,生态修复专项规划中对需要进行生态保护范围的区域使用绿色线条标注;对拟定的生态修复重大建设工程项目范围采用红色“虚线”上图,随着项目的实施进展进行信息反馈;对已经可以精准落位的工程范围用“实线”替换,动态更新至“一张图”。当生态修复项目因故无法按照计划建设完成,可能导致项目临时用地影响已计划的交通工程建设项目时,自然资源部门、交通部门和生态部门将通过系统提前获得提醒,并共同协商解决办法,实现实施动态监管和跨部门统筹协同管理。
数字赋能专项规划全周期的统筹协同管理,在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上统筹各类空间开发保护和协调各类重大项目用地管控需求,推动规划共谋、蓝图共绘、底线共护、实施共管,有利于加快落实“多规合一”,促进专项规划多跨协同、管用好用。